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血虚眩运

血虚眩运

病证名。又作血虚眩晕。《症因脉治·内伤眩晕》:“血虚阴虚也,形体黑瘦,五心常热,夜多盗汗,睡卧不宁,头面火升,则眼花旋转。火气下降,则旋晕亦止,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,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,此血虚眩晕之症也。”多因损伤心脾,肝火炽盛,阴血亏耗而致。治宜滋阴补血为主。血虚无火者,可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酸枣仁汤等方;血虚有火者,可用天王补心丹知柏四物汤知柏天地煎、知柏肝肾丸等方。眩晕可由失血过多所致。《丹溪心法·头眩》:“吐衄漏崩,肝象不能收摄荣气,使诸血失道妄行,此血虚眩运也。”治宜补肝养血益气滋阴等法。参阴虚眩晕失血眩晕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转膝

    练功方法名。见杜自明《中医正骨经验概述》。两下肢并立,上身前倾,微躬其腰,双手掌分按于两膝,旋转活动膝关节。适用于治疗膝部疾患。

  • 耳轮赤烂

    病证名。即耳烂。《疡医大全》卷十三:“耳轮赤烂,桑、枣、槐、柳、桃嫩枝摘来煎汤,日洗三次。又方:贝母、轻粉研匀干掺。”参见月蚀疮、旋耳疮条。

  • 总治十六般哮喘方

    《婴童百问》卷六方。阿胶(蛤粉炒)、马兜铃、炙甘草、半夏(姜汁浸三日,炒)、杏仁(去皮)各一两,人参五钱。为末,每服一钱,水煎临卧食后服。治咳嗽哮喘。若心嗽面赤或汗流,加葛根煎服;脾嗽不思饮食或恶心,

  • 蜈蚣蒿

    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洋蓍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痈疽顺证

    证名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一。指患疮疡时,病情发展顺利的症状而言。其表现为:疮疡从小而大,疮顶高突,焮赤疼痛,根脚不散;已成则顶高根收,皮薄光高,易脓易腐;溃后脓液稠厚黄白,色鲜不臭,腐肉已脱,肿消痛

  •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

    书名。8卷。宋·朱端章撰。刊于1184年。卷1~7主要是产科的方论;卷8为初生儿的保育法。书中引录前人有关妇产科病证的论述,内容较丰富,所选方药大多可取,是宋代妇产科临床治疗的一部重要文献。建国后有影

  • 小儿寒证

    证名。《幼幼集成》:“小儿寒证有七:面白,粪青白,肚虚胀,眼珠青,吐泻无热,足胫冷,睡露睛。此皆虚寒,忌用寒凉。”《儿科醒》:“小儿属寒之症,有外感有内伤,有症变虚寒,三者不同,治法各异。”外感寒邪,

  • 月事沉滞

    病名。指月经数月不行。《儒门事亲》卷五:“夫妇人月事沉滞,数月不行,肌肉不减,《内经》曰:此名为瘕为沉也。沉者,月事沉滞不行也,急宜服桃仁承气汤加当归,作大剂料服,不过三服立愈。后用四物汤补之,更可用

  • ①解剖名词。《素问:气府论》:“面鼽骨空各一。”即面颊、颧骨处。②病证名,《素问·金匮真言》:“故春善病鼽衄。”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》卷一解释谓:“鼽者,鼻出清涕也。”③又鼻塞为鼽(《释名·释疾病》)。鼽

  • 病名。古人指啼极无声为嗄,即嘶哑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