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法之一。治疗外感凉燥表证的方法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燥淫于内,治以苦温,佐以甘辛。”用药如杏仁、陈皮、苏叶、半夏、枳壳、前胡、桔梗等,代表方如杏苏散。
刺法。指入针得气后,用大指、次指捏住针头,用中指侧压针身使之成弯弓之状,以使气行的办法。《针灸问对》:“下针至地,复出人部,补泻务待气至,如欲上行,将大指次指捻住针头,不得转动,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
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为雄黄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宋代医官职称。隶属翰林医官院,官阶正七品。参见翰林医官院条。
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一方。炒葶苈。为末,每服二钱,大枣十枚煎汤调下。治肺痿,喘急面浮者。
见叶氏女科证治条。
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一部1977年版。为菊苣之维吾尔族名,详该条。
即后囟。见囟条。
推拿穴位名。即大天心。见该条。
重复或累积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辟积于夏,使人煎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