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食胀

食胀

病证名。胀病之一。见《世医得效方·胀满》。一名谷胀。亦称食积腹胀。指因饮食不节所致的肚腹胀满。《症因脉治·食积腹胀》:“食积腹胀之因,嗜食不谨,胃强能食,脾弱不消,停滞脾胃之间,则食积腹胀之症作矣。”常见腹胀心下痞满,不思饮食或食物不消,甚则腹痛大便秘结泄利等症。《医学入门·鼓胀》:“食胀有热亦有寒,因食肉果菜不化,曰食胀。初起多寒湿,自利不食者,胃苓汤加山楂麦芽,或人参养胃汤加香附砂仁;甚者,治中汤加丁香,或厚朴附子二味煎服;久则湿热乘脾,大便干燥者,保和汤伤肉者,黄连阿魏等分,醋浸蒸饼为丸,或三补丸,用香附,山楂煎汤下;伤杂果者,古桂香丸或盐汤探吐膏粱厚味大便闭者,大承气汤加桂或厚朴汤积热者,牵牛丸;虚者,木香槟榔丸滋肾丸。”参见、谷胀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维摩和尚

    【介绍】:见姚澜条。

  • 潘文源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本初。婺源桃溪(今属江西)人。少业儒,后攻医,治病常有良效,病人日盈门,对贫穷人多所施舍,不计酬报,行医三十余年,家无何积蓄,人皆称道之。撰有《方脉纂要》一书。

  • 伤寒六书

    书名。又名《陶氏伤寒全书》。6卷。明·陶华约撰于十五世纪中期。此系陶氏所撰六种伤寒著作,每种列为一卷。①《伤寒琐言》: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;所谓“琐言”,并非系统之作。②《伤寒家秘的本》:重点

  • 七情伤感嗽

    病名。指七情伤动脏腑之气所致的咳嗽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五:“七情伤感嗽。七情伤感,无非伤动脏腑正气,致邪上逆,结成痰涎,肺道不理,宜顺气为先。四七汤加杏仁、五味子、桑白皮、人参、阿胶、麦冬、枇杷叶。”参见

  • 小儿呕吐

    病证名,亦称小儿吐。本症多由乳食过多,停滞中脘,损伤胃气,不能运化所致。《圣济总录》:“小儿呕吐者,脾胃不和也。或因啼呼未定而遽饮乳;或因乳食中伤冷,令儿饮之,皆致呕吐。”此外,还有因感触惊异,蛔虫内

  • 七星箭

    ①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狗屎花之别名。②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紫金莲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
  • 虚火牙衄

    病证名。指齿衄之因于虚火者。《医门补要》卷上:“病后中虚,使脾不统血,无根之火,逼血上涌牙缝而出,脉虚弦,用六味汤加肉桂三分,引火下降。误与苦寒制火,反大涌出,不治。若胃经实火,口臭脉数有力,宜投***

  • 黄帝逸典

    书名。又名《轩辕逸典》。清代著作,不著撰人。本书专论痘疹,托名唐·蓝采和注释。内容分为原痘、格三(指治痘的三个阶段),脏腑、传经、发热、报痘、点论、胀论等8篇。主要论述痘疹病理,未载医方。据“蓝采和序

  • 禾髎

    经穴名。代号LI19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、长频、长髎、长。属手阳明大肠经。位于鼻翼外缘直下,与水沟穴平齐处。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;并有面动、静脉的上唇支通过。主治鼻塞,鼻衄,鼻息肉,口等

  • 痰证

    病证名。痰古作澹或淡。指痰浊停留体内的病症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已有寒痰、热痰等名。《丹溪心法·痰十三》:“痰之为物,随气升降,无处不到。……凡痰之为患,为喘为咳,为呕为利,为眩为晕、心嘈杂、怔忡、惊悸,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