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黄芪散

黄芪散

①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三十方。黄芪茯苓熟地黄、炒韭子车前子鹿茸(酥炙)各一两,菟丝子(酒浸三日,曝干)二两,龙骨三分,麦门冬一两半。为细末,每服二钱,食前温粥调下。治虚劳肾气乏弱,或时失精,心中虚烦。②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七十方。黄芪、地骨皮赤芍药生地黄柴胡、茯苓、麦门冬各一两,人参当归黄芩各三分,甘草一分。为末,每服四钱,加生姜半分,水煎服。治妇人热劳羸瘦,四肢烦疼,口干心躁,不欲饮食。③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九十三方。黄芪、麦门冬、黄芩各三分,龙骨一两,白术黄连各半两,乌梅三枚。为末,每服一钱,水煎服。治小儿痢渴,心胸烦闷,不欲饮食。④《小儿药证直诀》卷下方。煅牡蛎、黄芪、生地黄各等分。为末,水煎,不拘时服。治虚热盗汗。⑤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一方。黄芪、黄连、生甘草各半两,黄芩一两。为末,每服三钱匕,不拘时粳米泔水调下。治髓黄,病人四肢疼痛无力,好眠冷地,身体遍黄,继则青绿色起,唇齿俱白,眼常微肿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慈济方

    方书名。1卷。明·僧人景隆撰。刊于1439年。本书汇录痈、疽、疔肿、疮疖、诸风、虚弱,蠱胀、诸气、阴火等40余类病证的验方,并附制药法等,但也掺杂了一些佛家迷信的内容。

  • 古作脣。又名口唇、唇口、飞门。于口之前端,分上唇、下唇。为脾之外候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》:“脾之合肉也,其荣唇也。”唇与发音有关,《灵枢·忧恚无言》:“口唇者,音声之扇也。”

  • 百步蛇

    见《动物学大辞典》。为白花蛇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薪草

    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凉粉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痘后浮肿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医宗金鉴·痘疹心法要诀》。痘疮脱痂后,因表虚不固,见风太早,风邪乘虚而入,引起面目、遍身浮肿。治宜微汗解表。用五皮饮。

  • 叶其辉

    【介绍】:见刘默条。

  • 周之干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号慎斋。太平(今安徽太平)人。精医,通晓脉理。初从查了吾游,尝就正于薛己。撰有《周慎斋三书》、《脉法解》等。又《慎斋遗书》系周氏口授、门人记录并由后人整理而成。弟子有胡慎柔等。

  • 颔厌

    经穴名,代号GB4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少阳胆经。手足少阳、足阳明之会。位于鬓发中,当头维穴与曲鬓穴间沿鬓发弧形连线的上1/2中点处。布有耳颞神经颞支和颞浅动、静脉顶支。主治偏头痛,眩晕,耳鸣,齿痛

  • ①汗液。五液之一。津液代谢的产物。《灵枢·五癃津液别》:“天暑衣厚,则腠理开,故汗出。”汗为心液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:“心为汗。”因心血由津液所化,汗由津液所泄,故大汗不但散热过多而耗气,也会伤及津液

  • 经血妄行

    病证名。一指经血不按期循经而行。二指逆经。陈稚泉《妇科心得》:“女子经血妄行或吐血,或唾血,或口内血腥,用四物凉膈散加生韭自然汁服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