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黑色鳞毛蕨

黑色鳞毛蕨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黑色鳞毛蕨

药材名称黑色鳞毛蕨

拼音Hēi Sè Lín Máo Jué

别名山鸡尾草

来源蕨类鳞毛蕨科黑色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 C. Chr.,以根状茎入药。

生境分部安徽、江苏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
功能主治主治毒疮溃烂久不收口。

用法用量根状茎加白糖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黑色鳞毛蕨

药材名称黑色鳞毛蕨

拼音Hēi Sè Lín Máo Jué

别名小叶山鸡尾巴草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黑足鳞毛蕨的根茎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opteris fuscipes C.Chr.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叶及杂质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植株高50-90cm。根茎直立或斜升,密被褐棕色或黑褐色、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20-40cm,基部常为褐色,上部为浅棕禾秆色,向上至叶轴疏被深褐色、披针形至钻形小鳞片;叶片纸质,卵状长圆形,长25-50m,宽15-25cm,先端渐尖并为羽裂,基部不缩狭,沿羽轴下面及中脉疏被棕色、泡状鳞片,二回羽状;羽片10-13对,近平展,有短柄,中部羽片长10-15cm,基部1对略短,宽2.5-4cm,先端长渐尖,小羽状长圆形,先端圆钝,边缘有浅钝齿;侧脉羽状分叉。孢子囊群圆形,背生于小脉中部,在中脉两侧各排成1行;囊群盖圆肾形,膜质,全缘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疏林下或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。
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;生肌敛疮。主目赤肿痛;疮疡溃烂;久不收口

用法用量内服,煎汤,3-9g。外用,适量,捣烂敷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鹳骨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鹳骨药材名称鹳骨拼音Guàn Gǔ出处《别录》来源为鹳科动物白鹳的骨胳。原形态白鹳(陶弘景),又名:冠雀(《后汉书》),鹳雀、负釜、黑尻、背灶、皂裙(陆玑《诗疏》),鹳(《别

  • 狗脑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狗脑药材名称狗脑拼音Gǒu Nǎo别名狗脑髓(《医学入门》)。出处《别录》来源为犬科动物狗的脑髓。化学成分脑的各部,化学组成并不一致,含率颇不相等。灰白质含水分78.7%,蛋白质1.7

  • 五脉山黧豆

    药材名称五脉山黧豆来源豆科五脉山黧豆Lathyrus quinquenervius (Miq.) Litv.,以全草、花、种子入药。生境分部辽宁、吉林、陕西、内蒙古。性味苦、涩,温。功能主治祛风除湿,

  • 小叶小羽藓

    药材名称小叶小羽藓来源苔藓类小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 (Hedw.) Broth. ssp. capitatum (Mitt.) Reim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分

  • 紫苏苞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紫苏苞药材名称紫苏苞拼音Zǐ Sū Bāo出处《本草逢原》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、尖紫苏等的宿萼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紫苏叶"条。功能主治治血虚感冒。用法用量内服:煎

  • 土圞儿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土圞儿药材名称土圞儿拼音Tǔ Luán ér别名九牛子、九子羊、土蛋、地栗子、野凉薯、金线吊葫芦[江西德兴]来源为豆科土圞儿属植物土圞儿Apios fortunei Maxim.,

  • 白沙虫药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白沙虫药药材名称白沙虫药拼音Bái Shā Chónɡ Yào别名痢药出处《贵州草药》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花香茶菜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达

  • 金挖耳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金挖耳根药材名称金挖耳根拼音Jīn Wā ěr Gēn别名野烟头(《重庆草药》)出处《分类草药性》来源为菊科植物金挖耳的根及茎基部。秋季采收。性味《重庆草药》:"微苦辛,性平

  • 羊屎木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羊屎木药材名称羊屎木拼音Yánɡ Shǐ Mù出处《南宁市药物志》来源为木犀科植物牛矢果的叶及树皮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7米,无毛。叶对生;矩圆

  • 牛王肺筋草

    药材名称牛王肺筋草拼音Niú Wánɡ Fèi Jīn Cǎo别名豨莶草、山甘草、大黑理肺散、土玄参、豨仙草、白升麻、灯笼大秦艽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南方糙苏带根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