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鼠乳

鼠乳

病名。皮肤小疣赘之一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一。由于风邪搏于肌肤,或因肝虚血燥,筋气不荣所致。常发生颈项及胸背等处。初起为粟米大或绿豆大的半球状隆起,表面呈蜡样光泽,境界清楚,中央凹陷如脐窝,呈散在分布,挤之可见豆腐渣样软疣小体,轻度瘙痒。数目由数个至数十个。若皮损数目多时,用紫草15克、薏仁15克煎汤代茶,每日一剂;或板兰根煎汤代茶。外治在局部消毒下,用消毒针挑破顶端,挤出软疣小体,外涂碘酒,用消毒纱布盖贴。即传染性软疣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铁色草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夏枯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①五治法之一。对于病邪深伏,临床表现复杂的病证,应求其脏腑阴阳所属而治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,热之而寒者取之阳,所谓求其属也。”②连续不断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余哀其不给而属

  • 猝痖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素问玄机原病式·火类》:“暴瘖,猝痖也。”即暴瘖。详该条。

  • 坎炁(qì 气)

    炁,同气。脐带的别名。

  • 淋秘

    病证名。秘通闭。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》:“热在下焦者,则尿血,亦令淋秘不通。”详淋闭条。

  • 伏痰

    痰证之一。指痰浊留伏于胸膈所致的病证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七:“伏痰:略有感冒,便发哮嗽,呀呷有声。”方用乌巴丸等。参见痰证条。本症类似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。

  • 大肠移热于胃

    食亦的病理之一。《素问·气厥论》:“大肠移热于胃,善食而瘦,又谓之食亦。”王冰注:“胃为水谷之海,其气外养肌肉,热消水谷,又铄肌肉,故善食而瘦,又谓之食亦者,谓食入移易而过,不生肌肤也。”

  • 张静庵

    【介绍】:见张世贤条。

  • 戴同父

    【介绍】:见戴启宗条。

  • 湿痰流注

    流注病的一种。见《外科枢要》卷二。因脾虚气弱、湿痰内阻,复感邪毒,流溢于营卫肌肉之间所致。《疡医大全》卷二十九:“湿痰流注初起肿痛无头,皮色不变,久而不治,则发热作脓。”溃后脓液稀白,脓尽渐愈。治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