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山竹子

山竹子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竹子

药材名称山竹子

拼音Shān Zhú Zi

来源藤黄藤黄属植物多花山竹子Garcinia multiflora Champ.及岭南山竹子G. oblongifolia Champ.,以树皮(内皮)入药。四季可采,砍伐茎干,剥取内皮,切碎晒干备用。

原形态1、多花山竹子山橘子、白树仔、竹橘子) 常绿乔木或大灌木,高3~17米。树皮粗糙,灰白色,内皮呈灰黄白色,小枝无毛,亮绿色。单叶对生,叶柄短而粗壮,长1~4厘米;叶片倒卵状矩圆形或长圆状卵形,近革质,长7~20厘米,宽2~9厘米,先端钝、短渐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,全缘,边缘反卷,两面无毛,侧脉纤细,每边10~20条,不达叶缘。夏季枝端开橙黄色花,单生或数朵组成聚伞花序,该花序常再作总状花序式或圆锥花序式排列;花单性,稀杂性,4基数;雄花多数,萼片圆形,外面2片较小,内片2片较大;花瓣倒卵形,长约1.5厘米;雄蕊合生成4束,有退化雌蕊;雌花少数,1~5朵,子房长圆形,无花柱,柱头盾状,宿存。浆果卵形至近球形,长约3.5厘米,青黄色,味酸可食,故又称“山橘子”。(图110-1)

生于山地林中。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和云南等省区。

2、岭南山竹子(岭南倒稔子、黄牙果、麦芽仔、粘牙仔、红山竹梨) 树皮浅灰棕色,内皮棕红色,里面浅黄色,枝的外皮棕红色。单叶对生,叶柄长约1厘米,无毛;叶片倒卵状长圆形,长5~10厘米,宽2~3.5厘米。雄花的雄蕊多数,完全合生成1束(肉质体),无退化雌蕊;雌花单生,无花梗,退化雄蕊合生成4束。浆果近球形,熟时青黄色,长约3厘米,线段有宿存柱头,基部有宿萼。食后粘牙,染为黄色,故又称“黄牙果”。(图110-2)

生于山脚平地、林间、丘陵及湿润肥沃的地方。分布于广西、广东等省区。

化学成分岭南山竹子含黄酮类。鞣质、树胶及微量酸性物质等。

性味苦、涩,凉。有小毒。

功能主治消炎止痛,收敛生肌。用于肠炎,小儿消化不良,胃、十二指肠溃疡,溃疡病轻度出血,口腔炎,牙周炎;外用治烧烫伤,下肢溃疡,湿疹。

用法用量树皮干粉0.5~1钱;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患处。

复方1、胃肠炎、消化不良:50%山竹树皮溶液。每服30毫升,1日2次。

2、胃肠炎:山竹树皮2钱,古山龙6钱,黄荆叶1钱,水煮2次,浓缩至30毫升,分2次服。

3、烧伤:山竹树皮粉,加花生油(熬沸)适量,调成糊状,涂于伤面,每天1~2次。

4、麻风足底溃疡:山竹树皮粉,撒在经外科处理后的溃疡面上,用纱布包扎,每天换药1次。

备注注:单花山竹子Garcinia oligantha Merr.叶呈长圆状椭圆形,纸质,长约7厘米,顶端尾状渐尖,羽状侧脉不超过5条,花无梗或近无梗,单朵腋生,紫色,果实长椭圆形,较小,长约1.5厘米。分布于华南地区,其内皮亦同供药用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山竹子

药材名称山竹子

拼音Shān Zhú Zi

别名山桔子、木竹果

出处《广西中草药》

来源藤黄科植物多花山竹子树皮果实。树皮:全年可采,除去粗皮用。果实:冬季采收。

原形态灌木或乔木,高3~12米;树皮灰白色,枝上常有叶痕。叶对生,具短柄,厚革质,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6~15厘米,宽2~8厘米,先端短渐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,全缘,背卷,中脉在上面微凸起,侧脉在近叶缘处网结,不达叶缘。花单生或多朵组成聚伞花序再排成总状或圆锥花序,顶生或腋生,长4~6厘米;花橙黄色,花心有粘液,大部为两性,2型,一种的雄蕊束4~5裂,短于子房,一种的雄蕊束不分裂,高出子房;萼片圆形凹陷,外面2枚较小,内面2枚较大,花瓣4,倒卵形,长约为萼之2倍。浆果近球形,径2.5~3厘米,青黄色,顶端有宿存的柱头。花期6月。

生境分部生于山地、丘陵阔叶林中。分布云南、广西、广东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
性味树皮:涩微苦,凉;果:甘酸,凉,有小毒。

功能主治消炎止痛,收敛生肌。治烧伤,烫伤,湿疹,口腔炎,牙周炎,痈疮溃烂,用树皮或果核粉末撒患处;或用果油涂患处。铁砂入肉不出,用鲜果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斑竹壳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斑竹壳药材名称斑竹壳拼音Bān Zhú Ké别名斑竹衣出处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箨。功能主治清血热;烧灰吃,透斑疹。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(去毛),

  • 青叶胆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青叶胆药材名称青叶胆拼音Qīnɡ Yè Dǎn英文名HERBA SWERTIAE MILEENSIS别名青叶丹、青鱼胆、走胆药、肝炎草来源本品为龙胆科植物青叶胆Swertia

  • 线叶蓟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线叶蓟药材名称线叶蓟拼音Xiàn Yè Jì别名野红花、山红花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出处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来源为菊科植物线叶蓟的根或花。秋季采根,鲜

  • 白犁头草

    药材名称白犁头草来源堇菜科白犁头草Viola alata Burgsd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广西。性味辛、酸,寒。功能主治解热,拔毒,散瘀。疖肿,疮疡,急性乳腺炎,跌打肿痛:用鲜全草适量加红糖少许,

  • 土桂皮

    药材名称土桂皮拼音Tǔ Guì Pí别名土肉桂、假桂皮、小粘药、山肉桂来源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钝叶桂和大叶桂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Cinnamomun bejolghota(Buch.Ham

  • 百尾笋

    药材名称百尾笋拼音Bǎi Wěi Sǔn别名石竹根(《草木便方》),竹林梢、万花梢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黄牛尾巴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竹林霄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出处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来源为百合科植物万

  • 咬人狗

    药材名称咬人狗拼音Yǎo Rén Gǒu别名刺晕、咬人猫出处《纲目拾遗》据《台湾府志》载:“咬人狗其木甚松,手掐之便长条迸起,可为火具。木高丈余,叶长大似烟叶,有毛刺,刺人入毛孔甚痒,搔之发红痛,一昼

  • 睡菜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睡菜药材名称睡菜拼音Shuì Cài别名水胡豆来源龙胆科睡菜属植物睡菜Menyanthes trifoliata L.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  • 鹤虱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鹤虱药材名称鹤虱拼音Hè Shī别名鹄虱(《唐本草》),鬼虱(《本草崇原》),北鹤虱(《中药志》)。出处《唐本草》来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,晒干,除去皮

  • 白珠树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珠树药材名称白珠树拼音Bái Zhū Shù别名滇白珠树、小透骨草、透骨香、钻骨风、火炭子、透骨草[云南、贵州]、满山香、满天香、洗澡叶、冬绿树来源为杜鹃花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