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林檎

林檎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林檎

药材名称林檎

拼音Lín Qín

别名来禽(《王右军帖》),文林果、朱柰、五色林檎、联珠果(《治闻记》),花红果(《滇南本草》),花红、沙果(《品汇精要》),林禽(宁原《食鉴本草》),蜜果(《群芳谱》),五色柰(《医神纂要》)。

出处《千令·食物》

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林檎果实

原形态小乔木。枝常上伸如灌木状,小枝疏生有绒毛。单叶互生;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。长7~12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圆形或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,幼叶密生白毛,长成后下面(尤其脉上)仍留有短柔毛;叶柄线形,长1.5~5厘米。伞形总状花序,花淡红色,径4~5厘米;花梗长2~3厘米;萼有细毛;子房下位,花柱5。梨果扁球形,径2.5~4厘米,果顶凹而有竖起的残存萼片,果底深陷,果面黄色,染浓红色,散点黄色皮日。花期4月。果期8~9月。

生境分部生于山坡向阳处、平原沙地。我国长江流域及黄河一带昔遍栽培。

化学成分果实含叶酸。

性味酸甘,平。
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酸苦涩,平,无毒。"

②《本草拾遗》:"味甘,无毒。"

③《开宝本草》:"味酸甘,温。"

④《医林纂要》:"甘酸咸,温。"

归经①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肝、肺三经。"

②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足太阴、阳明经。"

功能主治止渴,化滞,涩精。治消渴,泻痢,遗精。
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止渴。"

②《食疗本草》:"止消渴。""主谷痢,泄精。"

③《本草拾遗》:"主水痢,去烦热。"
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下气,治霍乱肚痛,消痰。"

⑤《滇南本草》:"治一切冷积痞块,中气不足,似疟非疟。化一切风痰气滞。"

⑥《医林纂要》:"止渴,除烦,解暑,去瘀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、生食、捣汁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注意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不可多食,令人百脉弱。"

②《开宝本草》:"不可多食,发热涩气,令人好睡,发冷痰,生疮疖,脉闭不行。"

复方①治水痢:林檎半熟者十枚。以水二开,煎取一升,和林檎空心食。(《食医心镜》)

②治小儿痢:林檎、构子。杵取汁服。(《子母秘录》)

③治小儿闪癖,头发竖黄,瘰疬羸瘦:杵林檎末,以和醋敷上。(《子母秘录》)

各家论述本经逢原》:"林檎,虽不伤脾,多食令人发热,以其味涩性温也。病人每好食此,多致复发,或生痰涎而为咳逆,壅闭气道使然。其核食之烦心,助火可知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林檎

药材名称林檎

拼音Lín Qín

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Pearleaf Crabapple, Chinese Pearleaf Crabapple

别名文林朗果、金林禽、红林禽、水林禽、密林禽、黑林禽、来禽、频婆果、文林果、朱柰、五色林檎、联珠果、花红果、花红、沙果、蜜果、五色柰。

出处出自《千金.食治》。

1.《食性本草》:林檎有三种:大长者为柰;圆者林檎,夏熟;小者味涩为QIN,秋熟。

2.《开宝本草》:林檎,其树似柰树,其形圆如柰,六月、七月熟,今在处有之。

3.《本草图经》:林檎,木似柰,实比柰差圆,六、七月熟,亦有甘、酢二种,甘者早熟而味脆美,酢者差晚。须熟烂乃堪啖,病消渴者宜食之,亦不可多,反令人心中生冷痰。今俗间医人亦干之,入治伤寒药,谓之林檎散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花红的果实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lus asiatica Nakai

采收和储藏:8-9月果实将成熟时采摘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
原形态花红 小乔木,高4-6cm。小枝粗壮,幼时密生柔毛,老时暗紫褐色,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.5-5cm,有短柔毛;叶片卵形或椭圆形,长5-11cm,宽4-5.5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细锐锯齿,上面有短柔毛,逐渐脱落,下面密被短柔毛。花两性;伞房花序,具花4-7朵,集生于小枝顶端;花梗长1.5-2cm,密被柔毛;花直径3-4cm;萼筒钟状,外面密被柔毛;萼片5,三角披针形,长4-5mm,先端渐尖,全缘,内外两面密被柔毛,萼片比萼筒稍长;花瓣5,倒卵形或长圆倒卵形,长8-13mm,宽4-7mm,基部有短爪,淡粉红色,雄蕊17-20,花丝长短不等,比花瓣短;花柱4(5),基部具长颈毛,比雄蕊稍长。梨果卵形或近球形,直径4-5cm,黄色或红色,宿存萼肥厚隆起。花期4-5月。果期8-9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-2800m的山坡阳处、平原砂地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、西南及辽宁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等地。

性状本品梨果扁球形,直径2.5-4cm,表面黄色至深红色,有点状黄色皮孔。顶端凹而有竖起的残存萼片,底部深陷。气清香,味微甜、酸。

化学成分果实含叶酸(Folic acid)。

性味酸、甘;温;无毒

归经心;肝;肺经

功能主治下气宽胸,生津止渴,和中止痛。主痰饮积食,胸膈痞塞,消渴,霍乱,吐泻腹痛,痢疾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0-90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
注意1.《千金·食治》:不可多食,令人百脉弱。

2.《开宝本草》:不可多食,发热涩气,令人好睡,发冷痰,生疮疖,脉闭不行。

各家论述1.《本经逢原》:林檎,虽不伤脾,多食令人发热,以其味涩性温也。病人每好食此,多致复发,或生痰涎而为咳逆,壅闭气道使然。其核食之烦心,助火可知。

2.《千金·食治》:止渴。

3.《食疗本草》:止消渴。主谷痢,泄精。

4.《本草拾遗》:主水痢,去烦热。

5.《日华子本草》:下气,治霍乱肚痛,消痰。

6.《滇南本草》:治一切冷积痞块,中气不足,似疟非疟。化一切风痰气滞。

7.《医林纂要》:止渴,除烦,解暑,去瘀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光叶密花豆

    药材名称光叶密花豆拼音Guānɡ Yè Mì Huā Dòu英文名Harmand Spatholobus别名大样荔枝藤。出处始载于《海南植物志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光叶密花豆的茎藤。拉丁植物动物

  • 短冠草

    药材名称短冠草拼音Duǎn Guàn Cǎo别名小伸筋草来源玄参科短冠草Sopubia trifida Buch.-Ham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功

  • 乌灵参

    药材名称乌灵参拼音Wū Línɡ Shēn别名乌苓参、雷震子、乌丽参、鸡(土从)蛋、地炭棍、鸡茯苓出处本品未见本草记载。清代《灌县志》称:“乌苓参,其苗出土易长,根延数丈,结实虚悬空窟中,当雷震时必转

  • 大金银花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大金银花药材名称大金银花拼音Dà Jīn Yín Huā出处《贵州民间药物》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山金银花的全草。原形态藤本。茎中空,外表红褐色;小枝疏被短柔毛。叶对生;

  • 朱砂根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朱砂根药材名称朱砂根拼音Zhū Shā Gēn别名大罗伞、大凉伞、珍珠伞、凉伞遮珍珠、高脚金鸡、凤凰肠、豹子眼睛果、铁凉伞、开喉箭、山豆根[湖南、福建、云南]来源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

  • 疏叶当归

    药材名称疏叶当归拼音Shū Yè Dānɡ Guī别名疏叶独活、红果当归、猪独活、骚羌活来源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疏叶当归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gelica laxfoliata Diels[

  • 紫筒草根

    药材名称紫筒草根拼音Zǐ Tǒnɡ Cǎo Gēn出处《内蒙古中草药》来源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根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白毛草"条。性味甘微苦,凉。功能主治清热凉血,止血,止咳。治吐血

  • 海浮石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海浮石药材名称海浮石拼音Hǎi Fú Shí别名浮石、浮海石、浮水石、海石花来源药材分海浮石和海石花两类。海浮石为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所形成的石块;海石花为胞科动物

  • 鹿葱

    药材名称鹿葱拼音Lù Cōnɡ出处《群芳谱》载有鹿葱,并将其与萱花对比异同,认为鹿葱色颇类萱,但无香,叶与花茎亦不同。其叶圆而翠绿,叶枯死而后花;一茎虚心,有花五六朵并于顶,花七八瓣。古代文献有关鹿葱

  • 白英

    药材名称白英拼音Bái Yīnɡ别名白毛藤、白草、毛千里光、毛风藤、排风藤、毛秀才、葫芦草、金线绿毛龟来源本品为茄科茄属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. [S. dul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