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芒萁骨

芒萁骨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芒萁骨

药材名称芒萁骨

拼音Mánɡ Qí Gǔ

别名草芒、山芒、山蕨、虱槟草、乌萁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芒仔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,穿路萁。路萁子柴、鸡毛蕨、筲萁子柴、反蕨叶、蜈蚣草、硬蕨萁狼萁草、蕨叶草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
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
来源里白科植物芒萁幼叶叶柄。全年可采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30~60厘米。根状茎横走,细长,褐棕色,被棕色鳞片及根。叶远生,叶柄褐棕色,无毛;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,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(托叶)着生,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;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,长20~30厘米,宽4~7厘米,先端渐尖,羽片深裂;裂片长线形,长3.5~5厘米,宽4~6毫米,先端渐尖,钝头,边缘干后稍反卷;叶下白色,与羽轴、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;细脉2~3次叉分,每组3~4条。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,有孢子囊6~8个。

生境分部生于林下或山坡酸性土上。分布长江以南各地。

性味苦,平.
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甘,平。"

②《陆川本草》:"苦涩,微温。"

功能主治活血,止血,解热,利尿。治妇女崩带,尿道炎,外伤出血,烫伤。
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活瘀止血,利屎解热。"

②《陆川本草》:"止血,生肌,行气。治刀伤出血,伤口溃烂,疝气。"

③《湖南药物志》:"叶,捣烂敷蜈蚣咬伤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
复方①治妇女血崩:芒萁幼芽或叶茎心(髓部),煅透研末,每次二至五钱和温酒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
②治妇女白带:芒萁茎心四至五钱,龙眼肉一至二两,冰糖一两。酌冲水炖服。

③治尿道炎、小便涩痛不利:芒萁的叶柄中间白心一两。水煎服。

④治汤火伤:芒萁茎心烧灰研末,用桐油调敷。(②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⑤治外伤出血:芒萁幼芽捣烂敷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
⑥治痔瘘:芒其叶柄烧存性,插入瘘管内,每天一次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⑦治风疹瘙痒:鲜芒萁,煎水洗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芒萁骨

药材名称芒萁骨

拼音Mánɡ Qí Gǔ

英文名Dichotomy Forked Fern

别名草芒、山芒、山蕨、虱槟草、乌萁、芒仔、穿路萁、路萁子柴、鸡毛蕨、筲萁子紫、反蕨叶、蜈蚣草、硬蕨萁狼萁草、蕨叶草、芒萁蕨萁、蓈萁、铁蓈萁、铁芒萁铁蕨鸡、硬脚萁、狼萁蕨

出处出自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幼叶、叶柄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cranopteris pedata(Houtt.)Nakai[Polypodium pedatum Houtt.;Dicranopteris dichotoma(Thunb.)Bernh.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30-60cm。根状茎横走,细长,褐棕色,被棕色鳞片及根。叶远生,叶柄褐棕色,无毛;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,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(托叶)着生,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;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,长20-30cm,宽4-7cm,先端渐尖,羽片深裂;裂片长线形,长3.5-5cm,宽4-6mm,先端渐尖,钝头,边缘干后稍反卷;叶下白色,与羽轴、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;细脉2-3次叉分,每组3-4条。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,有孢子囊6-8个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、荒坡林缘或马列尾松林下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和甘肃南部。

性状1.性状鉴别 叶卷缩,叶柄褐棕色,光滑,长24-56cm,叶轴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,各回分叉的腋间有1个休眠芽,密被绒毛,并有1对叶状苞片;末回羽片展开后呈披针形,长16-23.5cm,宽4-5.5cm,篦齿状羽裂,裂片条状披针形,顶端常微凹,侧脉每组有小脉3-5条;上表面黄绿色,下表面灰白色。气微,味淡。

2.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①叶上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,无气孔;下表皮细胞壁平直,稍弯曲,气孔较多,不定式。②叶柄皮层细胞类圆形,壁薄。③梯纹管胞直径15-39μm。④单细胞非腺毛壁平滑,厚约5.2μm。⑤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不规则形,直径5-8μm,层纹及脐点均不明显。⑥纤维成束,棕红或棕黄色,纹孔明显,直径约31μm,壁厚约10μm。⑦下皮细胞黄色,长方形或长多边形,壁厚5-8μm,纹孔明显。⑧内皮层细胞长方形,排列整齐。

化学成分全草含原儿茶酸(protocathechuic acid),莽草酸(shikimic acid),阿福豆甙(afzelin),槲皮甙(quercitrin),对-β-芸香糖氧基苏合香烯(p-β-rutinosyloxystyrene),1-(1-羟乙基)-4β-芸香糖氧基苯[1-(1-hydroxyethyl)-4β-rutnosyloxybenzene]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β-谷甾醇葡萄糖甙(β-sitosteryl-glucoside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豆甾醇-葡萄糖甙(stigmasteryl-glucoside)

性味苦;涩;性凉

归经肝;膀胱经

功能主治化瘀止血;清热利尿;解毒消肿。主妇女血崩;跌打损伤;热淋涩痛;白带;小儿腹泻;痔瘘;目赤肿痛;外伤出血;烫火伤;毒虫咬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;或鲜品捣敷。

各家论述1.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活瘀止血,利尿解热。

2.《陆川本草》:止血,生肌,行气。治刀伤出血,伤口溃烂,疝气。

3.《湖南药物志》:叶,捣烂敷蜈蚣咬伤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檵花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檵花根药材名称檵花根拼音Jì Huā Gēn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檵花的根。药理作用①对子宫的作用根的煎剂对大鼠、小鼠、豚鼠及家兔的离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,使子

  • 黄花铁线莲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花铁线莲药材名称黄花铁线莲拼音Huánɡ Huā Tiě Xiàn Lián别名狗断肠来源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黄花铁线莲Clematis intric

  • 独活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独活药材名称独活拼音Dú Huó英文名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别名香独活、肉独活、川独活、资丘独活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

  • 镜面草

    药材名称镜面草拼音Jìnɡ Miàn Cǎo别名翠屏草、象耳朵草、岩金花、紫常绿、镜面叶、跌打散出处镜面草始载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石草类,云:"镜面草生云南圃中。根茎黑糙,附茎、附根发叶。叶极似莼,光滑

  • 地磨薯

    药材名称地磨薯拼音Dì Mó Shǔ别名野芝麻棵、小黑药、野芝麻根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梧桐科植物细齿山芝麻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licteres glabriuscula Wall.采收和储藏:

  • 土牡蛎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土牡蛎药材名称土牡蛎拼音Tǔ Mǔ Lì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来源为蚌科动物川南珠蚌的沉积贝壳。冬季水枯时,在河滩沙坝上收集,洗净泥沙,晒干。原形态贝壳2片,同形,呈长椭圆形,长

  • 紫荆皮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紫荆皮药材名称紫荆皮拼音Zǐ Jīnɡ Pí来源木兰科南五味子属植物南五味子Kadsura longepedunculata Fin. et Gagnep.;千屈菜科紫薇

  • 玉米黑粉

    药材名称玉米黑粉别名玉米黑霉、棒子包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黑粉菌科玉米黑粉Ustilago maydis (DC.) Corda,以孢子堆入药。生境分部本菌寄生在玉米植株的任何部位。化学成分本菌可产生丙氨

  • 藤黄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藤黄药材名称藤黄拼音Ténɡ Huánɡ别名海藤、玉黄、月黄来源藤黄科藤黄Garcinia hamburgy Hook. f.,以胶树脂入药。生境分部越南、泰国

  • 齿缘钻地风

    药材名称齿缘钻地风拼音Chǐ Yuán Zuàn Dì Fēnɡ出处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齿缘钻地风的根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原形态落叶灌木,高4米以上。叶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