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陈仓米

陈仓米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陈仓米

药材名称陈仓米

拼音Chén Cānɡ Mǐ

别名老米

来源禾本科陈仓米Oryza sativa L.,为入仓年久而色变的米

生境分部全国各地。

功能主治理脾助气,调胃止泻。主治脾虚胃弱,精神不振,烦渴久泄。

用法用量0.3~1两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陈仓米

药材名称陈仓米

拼音Chén Cānɡ Mǐ

别名陈廪米(《别录》),陈米(《百一选方》),火米、老米、红粟(《纲目》)。

出处《食性本草》

来源为储存年久的粳米

性味甘淡,平.

①《别录》:"咸酸,温,无毒。"
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咸酸,微寒,无毒。"

③《千金翼·本草》:"味咸酸,温,无毒。"

④《日用本草》:"酸,平凉。"

⑤《本草从新》:"甘淡,乎。"

⑥《本草述钩元》:"味淡咸酸,其性多凉,炒食则温。"

归经①《本草求真》:"入胃,兼入心、脾。"

②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阳明经。"

功能主治养胃,渗湿,除烦。治病后脾胃虚弱,烦渴,泄泻,反胃,噤口痢。

①《别录》:"主下气,除烦渴,调胃,止泄。"

②《食疗本草》:"炊作干饭食之,止痢,补中益气,坚筋骨,通血脉,起阳道。又毒肿恶疮,久陈者蒸作饭,和酢封肿上。卒心痛,研取汁服之。北人炊之于瓮中,水浸令酸,食之,暖五脏六腑之气。"
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补五脏,涩肠胃。"

④《纲目》:"调肠胃,利小便,止渴除热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或入丸、散。

复方①治吐痢后大渴,饮水不止:陈廪米(水淘净)二合,用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滓,空心温服,晚食前再煎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陈米汤)

②治暑月吐泻:陈仓米二升,麦芽四两,黄连四两(切)。同蒸熟,焙,研为末,水丸,梧子大。每服百丸,白汤送下。(《纲目》)

③治噤口痢,不拘赤白:陈仓米,赤痢用三钱,白痢用七钱,赤白相兼用五钱;黄连,赤痢用七钱,白痢用三钱,赤白相兼用五钱。上锉,水一钟半,煎至七分,露一宵,空心温服。(《古今医鉴》仓连煎)

④治胃反及膈气不下食:陈仓米(焙干,为末)五两,沉香末五钱。令匀,米饮调下。(《普济方》)

各家论述①《本草述》:"五谷为养,而更取其陈者,谓其气味俱尽,还归于淡。淡乃五味之主,可以养胃气,且淡能渗湿,即化滞热,是又可以裕脾阴。故方书中疗滞下噤口有仓廪汤,因胃气虚而热乘之,故用参、苓,乃以羌、独、柴胡升达其胃气,并散其毒气,必入陈米养脾阴,使不为热毒所并。又吐利后大渴不止,独以陈仓米汤疗之。是二者足征其于脾胃之阴气大有裨也。止言其养胃者,殊未亲切,试思下多则亡阴,而兹味之主治,在泻利居多,犹得泛然以养胃为其功乎哉?"

②《本草求真》:"陈仓米,即米多年陈积于仓而未用者也。凡米存积未久,则性仍旧未革,煮汁则胶粘不爽,食亦壅滞不消。至于热病将愈,胃气未复,犹忌食物恋膈,热与食郁,而烦以生,必得冲淡甘平,以为调剂,则胃乃适。陈米汁液既枯,气味亦变,服此正能养胃,除热去烦,是以古人载此,既有煮汁养胃之功,复有祛湿除烦之力。一切恶疮,百药不效者,用此作饭成团,火煅存性,麻油、腻粉调敷,可知冲淡和平,力虽稍逊,而功则大,未可忽也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陈仓米

药材名称陈仓米

拼音Chén Shēnɡ Mǐ

英文名store rice for a long time, old rice

别名陈禀米、陈米、火米、老米、红粟

出处出自《食性本草》。

1.陶弘景:陈廪米,此今久入仓陈亦者,汤中多用之,人以作醋酒,胜于新粳米

2.《本草衍义》:陈廪米,今《经》与诸家注说皆不言是粳米,为复是粟米,然粳、粟二米,陈者性皆冷,频食之,令人自利,与《经》所说稍戾,煎煮亦无膏腻,入药者,今多用新粟米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稻经加工储存年久的粳米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ryza sativa L.

原形态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。秆直立,丛生,高约1m左右。叶鞘无毛,下部者长于节间;叶舌膜质而较硬,披针形,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,长5-25mm,幼时具明显的叶耳;叶片扁平,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,长30-60cm,宽6-15cm。圆锥花序疏松,成熟时向下弯曲,分枝具角棱,常粗糙;小穗长圆形,两侧压扁,长6-8mm,含3小花,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;颖极退化,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;退化外稃长3-4mm,两性小花外稃,有5脉,常具细毛,有芒或无芒,内稃3脉,亦被细毛;鳞被2,卵圆形,长1mm;雄蕊6;花药长2mm;花柱2枚,筒短,柱头帚刷状,自小花两侧伸出。颖果平滑。花、果期6-10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。

资源分布: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。

性味甘;淡;平

归经胃;大肠;脾经

功能主治调中和胃;渗湿止泻;除烦。主脾胃虚弱;食少;泄泻反胃;噤口痢;烦渴

用法用量内服:适量,煎汤;或入丸、散。

注意《本草拾遗》:“和马肉食品店之发痼疾。”

各家论述1.《本草纲目》:陈仓米煮汁不浑,初时气味俱尽,故冲淡可以养胃,古人多以煮汁煎药,亦取其调肠胃,利小便,去湿热之功也。《千金方》治洞注下利,炒此米研末饮服者,亦取此义。《日华子》谓其涩肠胃,寇氏谓其冷利,皆非中论。

2.《本草述》:五谷为养,而更取其陈者,谓其气味俱尽,还归于淡。淡乃五味之主,可以养胃气,且淡能渗湿,即化滞热,是又可以裕脾阴。故方书中疗滞下噤口有仓禀汤,因胃气虚而热乘之,故用参、苓,乃以羌、独、柴胡升达其胃气,并散其毒气,必入陈米养脾阴,使不为热毒所并。又吐利后大渴不止,独以陈仓米汤疗之。是二者足征其于脾胃之阴气大有裨也。止言其养胃者,殊未亲切,试思下多则亡阴,而兹味之主治,在泻利居多,犹得泛然以养胃为其功乎哉?。

3.《本草求真》:陈仓米,即米多年陈积于仓而未用者也。凡米存积未久,则性仍旧未革,煮汁则胶粘不爽,食亦壅滞不消,至于热病将愈,胃气未复,犹忌食物恋膈,热与食郁,而烦以生,必得冲淡甘平,以为调剂,则胃乃适。陈米津液既枯,气味亦变,服此正能养胃,除热去烦,是以古人载此,既有煮汁养胃之功,复有祛湿除烦之力。一切恶疮,百药不效者,用此作饭成团,火煅存性,麻油、腻粉调敷,可知冲淡和平,力虽稍逊,而功则大,未可忽也。

4.《名医别录》:主下气,除烦渴,调胃,止泄。

5.《食疗本草》:炊作干饭食之,止痢,补中益气,坚筋骨,通血脉,起阳道。又毒肿恶疮,久陈者蒸作饭,和酢封肿上。卒心痛,研取汁服之。北人炊之于瓮中,水浸令酸,食之,暖五脏六腑之气。

6.《日华子本草》:补五脏,涩肠胃。

7.《本草纲目》:调肠胃,利小便,止渴除热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土丹参

    药材名称土丹参拼音Tǔ Dān Shēn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荞麦地鼠尾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lvia kiaometiensis Lev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及杂质,晒干。

  • 茅草箭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茅草箭药材名称茅草箭拼音Máo Cǎo Jiàn别名茅灵芝出处《贵州民间药物》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秋鹅观草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根须状。秆丛生,直立,纤

  • 骆驼蓬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骆驼蓬子药材名称骆驼蓬子拼音Luò Tuo Pénɡ Zǐ出处《新疆中草药》来源为蒺藜科植物骆驼蓬的种子。成熟时采收。化学成分种子含生物碱3.92%,6.4~7.0

  • 颠茄草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颠茄草药材名称颠茄草英文名HERBA BELLADONNAE来源本品为茄科植物颠茄Atropa belladonna L.的干燥全草。在开花至结果期内采挖,除去粗茎及泥沙,切段干燥。性状

  • 狗屎花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狗屎花根药材名称狗屎花根拼音Gǒu Shǐ Huā Gēn别名鸡爪参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接骨草根(《全展选编·外科》)。出处《滇南本草》来源为紫草科植物倒提壶的根。性味甘

  • 蛇退步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蛇退步药材名称蛇退步拼音Shé Tuì Bù别名三枝标、蛇鳞草(《广东中药》Ⅱ》。出处《广东中药》Ⅱ来源为金星蕨科植物三羽新月蕨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原形态

  • 川楝子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川楝子药材名称川楝子拼音Chuān Liàn Zǐ英文名FRUCTUS TOOSENDAN别名金铃子、川楝实来源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

  • 紫珠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紫珠药材名称紫珠拼音Zǐ Zhū别名紫珠草、止血草来源马鞭草科紫珠属植物杜虹花Callicarpa pedunculata R. Brown及白棠子树C. dichotoma (L

  • 土马鬃

    药材名称土马鬃拼音Tǔ Mǎ Zōnɡ别名大金发藓、独根草、眼丹药、小松柏、一口血、矮松树、万年杉、拳头草、千年松、一寸松、千年枞出处《嘉佑本草》载:“土马鬃;所在背阴古墙垣上有之。岁多雨则茂盛&he

  • 补血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补血草药材名称补血草拼音Bǔ Xuè Cǎo别名盐云草、盐云参、匙叶草、矶松来源为蓝雪科补血草属植物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 (Bunge) Kuntz