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雷公连

雷公连

药材名称雷公连

拼音Léi Gōnɡ Lián

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Amydrium

别名大医药、大软筋藤、九龙上调、野红苕、青藤、雷公药、风湿药

出处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雷公莲的全株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mydrium sinense (Engl.) H. Li.[Epipremnopsis sinensis(Engl)H.Li;Scindapsus sinensis Engl.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
原形态雷公连,附生藤本。茎较细弱,粗3-5mm,借气生根紧贴于树干上,节间长3-5cm。叶柄上面具槽,基部扩大,长8-15cm,上部有长约1cm的关节,叶柄鞘达关节,撕裂状脱落;叶片革质,表面亮绿色,背面黄绿色,镰状披针形,全缘,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,长13-23cm,宽5-8cm,常一侧为另一侧宽的2倍;中肋表面平坦,背面隆起,侧脉与中肋成30度锐角斜伸,然后弧形上升,边缘连接,细脉网状。花序柄淡绿色,长约5.5cm;佛焰苞肉质,蕾时绿色,席卷为纺锤形,上端渐尖,长约7cm,中部粗2.2cm,盛花时展开成短舟状,近卵圆形,长约8-9cm,黄绿色至黄色;肉穗花序倒卵形,长约4cm,粗约1.8cm,梗长0.5-1cm。花两性,子房顶部五至六边形,柱头无柄;花丝基部宽,长约4mm,药隔线形,药室长圆形,从顶部外向纵裂。浆果绿色,成熟时黄色、红色,味臭。种子1-2颗,棕褐色,倒卵状肾形,长约2mm。花期6-7月,果期7-11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附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石崖上。

资源分布:我国特有,分布于西南及湖北、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
性味味辛;微苦;性凉

功能主治舒筋活络;祛瘀止痛。主风湿麻木;心绞痛;骨折;跌打损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。

各家论述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株:味辛、微苦、性凉。有祛瘀生新、镇痛的功能。用于骨折、跌打、心绞痛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丝瓜蒂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丝瓜蒂药材名称丝瓜蒂拼音Sī Guā Dì出处《本草求原》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瓜蒂。夏、秋季采取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丝瓜"条。功能主治①《学圃杂

  • 黄茄花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茄花药材名称黄茄花拼音Huánɡ Qié Huā别名格纹叶木槿、野棉花来源锦葵科黄茄花Hibiscus cancellatus Roxb.,以根、花入药。生境

  • 皱杓兰

    药材名称皱杓兰拼音Zhòu Sháo Lán别名兜兰来源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皱杓兰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corrugatum Franc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将根洗净,晒干。原形态皱杓兰

  • 大麦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大麦药材名称大麦拼音Dà Mài别名麰(《广雅》),倮麦,麰麦(陶弘景),牟麦(《纲目》),饭麦、赤膊麦(《医林纂要》)。出处《本草经集注》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果

  • 地磨薯

    药材名称地磨薯拼音Dì Mó Shǔ别名野芝麻棵、小黑药、野芝麻根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梧桐科植物细齿山芝麻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licteres glabriuscula Wall.采收和储藏:

  • 大蒜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蒜药材名称大蒜拼音Dà Suàn别名蒜、蒜头来源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.以鳞茎入药。春、夏采收,扎把,悬挂通风处,阴干备用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全体具强

  • 密花角蒿

    药材名称密花角蒿拼音Mì Huā Jiǎo Hāo英文名root of Compact Incarvillea别名密毛角蒿、红花角蒿、角蒿出处始载于《青藏高原药物图鉴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紫葳科植物密生

  • 蒲州豉

    药材名称蒲州豉拼音Pú Zhōu Chǐ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性味①《本草拾遗》:"味咸,无毒。"②《纲目》:"咸,寒,无毒。"功能主治《本草拾遗》:&qu

  • 火秧竻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火秧竻叶药材名称火秧竻叶拼音Huǒ Yānɡ Lè Yè出处《生草药性备要》来源大戟科植物金刚纂的叶片。全年可采。功能主治清热化滞,解毒行瘀。治热滞泄泻,痧秽吐泻转

  • 椆树桑寄生

    药材名称椆树桑寄生拼音Zhòu Shù Sānɡ Jì Shēnɡ别名桑树寄生、桑寄生来源药材基源:为桑寄生科植物椆树桑寄生的带叶茎枝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oranthus delavayi v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