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黄刺皮

黄刺皮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刺皮

药材名称黄刺皮

拼音Huánɡ Cì Pí

别名黄三刺皮

出处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
来源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茎皮。4~5月间,开始出芽长叶时,砍取较租的茎,刮去粗皮,去掉木心,取黄色皮层及韧皮层,晒干。

原形态落叶灌木,高约2米。老枝灰黄色,有稀疏细小疣状突起,刺常单生,或无刺。叶厚,近圆形、矩圆形或宽椭圆形,长3~6厘米,宽2.5~4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圆形,边缘有刺状细锯齿,上面暗黄绿色,下面亮黄绿色,无***;叶柄通常长2~4厘米。总状花序有花15~30朵,连总花梗长3.5~6厘米;花黄色,径约5~6毫米;萼片6,2轮;花瓣倒卵形,长3毫米;雄蕊6;子房有1~2胚珠。果序直立;浆果椭圆形,长6~7毫米,直径约5毫米,红色,无***。

生境分部生山地灌丛中。分布青海、甘肃、陕西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。

性味苦,寒。

功能主治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治热痢便血,湿热黄疸,下肢肿痛,潮热盗汗,风火目痛,口糜,舌疮,乳腺炎及痈疮初起。

复方①治热痢便血:黄刺皮钱半,赤芍三钱。水煎服。

②治湿热黄疸:黄刺皮三钱,焦山栀三钱,大黄二钱。水煎服。

③治下肢肿痛:黄刺皮钱半,苍术二钱。水煎服。

④治潮热盗汗:黄刺皮钱半,知母三钱,熟地四钱,龟板四钱。水煎服。

⑤治风火目痛,口糜,舌疮:黄刺皮煎汁外洗或含漱。

⑥治乳腺炎及各种痈疮初起:黄刺皮研末,加鸡蛋清调敷患处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黄刺皮

药材名称黄刺皮

拼音Huánɡ Cì Pí

英文名Bark of Tangut Barberry

别名黄三刺、黄檗、刺黄檗、山黄檗、黄三刺皮、吉尕尔、三颗针

出处出自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、鲜黄小檗和甘肃小檗的根和枝内皮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Berberis dasytachya Maxim.2.Berberis diaphana Maxim.3.Berberis kansuensis Schneid.

采收和储藏:根秋季采挖,去须根及泥土,取皮,切片,晒干。茎4-5月间出芽时,砍取较粗的茎,刮去粗皮,去掉木心,取黄色皮层及韧皮层,晒干。

原形态1.直穗小檗,落叶灌木,高2-3m。幼枝常带红色,老枝灰色或黄褐色,圆柱形或有时略带条棱,有极少的小疣点,无刺或有刺,刺通常单一,不分叉,长0.5-1.5cm。叶3-5片簇生,近革质;柄长1-3cm;叶片宽倒卵形或近圆形,长2-5cm,宽1.5-4cm,先端圆钝,基部近圆形,边缘有20-50刺状细锯齿,齿距约1.5mm,上面暗绿色,下面亮黄绿色,两面网脉明显。总状花序直立,长4-7cm,有花15-30朵,花梗长4-7mm;萼片花瓣状,外轮萼片披针形,内轮萼片倒卵形,先端微凹,基部有1对腺体;雄蕊6,花药先端平截;子房有l-2个胚珠。果穗直立,浆果椭圆形,长6-7mm,成熟后红色,无***。花期5—6月,果期7-9月。

2.鲜黄小檗,落叶灌木,高1-3m。幼枝绿色,老枝灰黄色,具棱及疣状突起,刺3叉,粗壮坚硬,长1-2cm,干后淡黄色。叶3-5片簇生,坚纸质;叶柄长1-3mm;叶片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2-3.5cm,宽1-1.5cm,先端微钝,基部渐狭成柄,边缘全缘或疏生少数不明显的刺状细锯齿,齿距3-6mm,上面暗灰绿色,网脉隆起,下面灰色,被***。花单生,或2-5朵簇生成近总状花序,花梗长1.5-2cm,花鲜黄色,直径1-1.5cm;萼片花瓣状,2轮,外轮较小,三角状椭圆形,内轮较大,长圆形,先端浅裂,呈二齿状;雄蕊6,花药先端平截;子房倒卵形,内含6-10个胚珠。浆果卵状长圆形,长1-1.2cm,鲜红色或淡红色,略被***,花柱宿存,斜弯。种子5-6颗。花期5月,果期8-9月。

3.甘肃小檗,落叶灌木,高达3m。一年生枝后期鲜红色,具条棱,二年生枝淡褐色,较细。刺单一或三分叉,长1-1.5cm。叶簇生;柄长5-15mm,生花序的短枝上的叶常无柄或近无柄;叶片近圆形或宽倒卵形,长1.5-5cm,宽4-4.5cm,先端钝,基部渐狭成柄,边缘具疏刺齿,上面绿色,下面灰色,被***。总状花序长达5cm,具花10-30朵,花梗长5-8mm,小苞片2,长1-1.5mm;萼片6,两轮排列,外轮较小,不等大,内轮较大,长3-4mm;花瓣6,黄色,椭圆形,内轮花瓣先端浅裂,基部有1对腺体;雄蕊6,花药瓣裂;子房1室,柱头无柄。浆果红色,长7-8mm,直径5-6mm。种子2颗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1700-2700m的高山灌丛中。

2.生于海拔2500-3600m的山地灌丛中。

3. 生于海拔1400-2800m的山坡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河南等地。

2.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

3. 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宁夏等地。

化学成分1.直穗小檗根 含小檗碱(berberine)1.78%,小檗胺(berbamine)0.73%,还含掌叶防己碱(palmatine),药根碱(jatrorrhizine),皮部含小檗碱4.46%。

2.鲜黄小檗根 含小檗碱1.72%,小檗胺0.68%,还含掌叶防已碱、药根碱。

3.甘肃小檗根含小檗碱2.74%,小檗胺1.88%,掌叶防己碱。

性味苦;性寒

归经肺;胃;大肠经

功能主治清湿热;解热毒。主湿热痢疾;黄疸;带下;热毒痈肿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;或煎汤洗;或含漱。

复方①治热痢便血: 黄刺皮钱半,赤芍三钱。水煎服。②治湿热黄疸: 黄刺皮三钱,焦山栀三钱,大黄二钱。水煎服。③治下肢肿痛: 黄刺皮钱半,苍术二钱。水煎服。④治潮热盗汗: 黄刺皮钱半,知母三钱,熟地四钱,龟板四钱。水煎服。⑤治风火目痛,口糜,舌疮:黄刺度煎汁外洗或含漱。⑥治乳腺炎及各种痈疮初起: 黄刺皮研末, 加鸡蛋清调敷患处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醋林子

    药材名称醋林子拼音Cù Lín Zi别名红檬子来源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光叶石楠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otinia glabra(Thunb.)Maxim.[Crataegus glabr

  • 咸秋石

    :咸秋石药材名称咸秋石来源用食盐与泉水煎熬而成。性味咸,寒。功能主治滋阴退热。适用于骨蒸劳热,咽痛,口疮等症。用法用量一钱至二钱,煎服。《中华本草》:咸秋石药材名称咸秋石拼音Xián Qiū Shí出

  • 香附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香附药材名称香附拼音Xiānɡ Fù英文名RHIZOMA CYPERI别名莎草、香附子、雷公头、三棱草、香头草、回头青、雀头香来源本品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

  • 大黄茎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大黄茎药材名称大黄茎拼音Dài Huánɡ Jīnɡ出处《唐本草》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、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等的地上茎或嫩苗。性味①《唐本草》:"味酸。

  • 鸢脚爪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鸢脚爪药材名称鸢脚爪拼音Yuān Jiǎo Zhǎo别名鹰爪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来源为鹰科动物鸢的脚爪。原形态茑(《诗经》),又名:黑耳鸢、老鹰。体长约65厘米。嘴黑

  • 白龙头

    药材名称白龙头拼音Bái Lónɡ Tou出处《南京民间药草》来源为菊科植物山莴苣的根。春、夏采。原形态原植物详"山莴苣"条。生境分部产江苏、河南。性状幼苗时,

  • 蒲儿根

    药材名称蒲儿根拼音Pú ér Gēn别名猫耳朵、肥猪苗来源菊科千里光属植物蒲儿根Senecio oldhamianus Maxim.,以全草入药。春夏秋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性味辛、苦

  • 豆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豆腐药材名称豆腐拼音Dòu Fu出处《本草图经》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种子的加工制成品。制法一般用黄大豆,以水浸约一天左右(夏季可较短),待豆浸胖后,带水磨碎,滤去渣滓,入锅煮沸

  • 美丽桐

    药材名称美丽桐拼音Měi Lì Tónɡ别名石牡丹来源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美丽桐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Wightia speciosissima (D. Don) Merr.[Gmelinia

  • 葛谷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葛谷药材名称葛谷拼音Gě Gǔ出处《本经》来源为豆科植物葛的种子。化学成分种子含油15%及γ-谷氨酰基苯丙氨酸。性味①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②《医林纂要》:&